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当下最为风靡、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用微信聊天、刷朋友圈成了很多网友的必修课,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微信朋友圈,有网友表示“每天早上刷朋友圈比刷牙还早”。
而几天前还在测试的微信朋友圈广告终于有了正式的商业化版本。25日,微信朋友圈首批三条广告上线,这简简单单的三条广告引爆了整个微信朋友圈,关于这三条广告,朋友圈里讨论最热烈的并非广告内容和产品本身,而是哪些人看到了哪些广告。
25日出现在朋友圈中的三条广告分别来自可口可乐、Vivo智能手机和宝马汽车。以上三条广告并非同时显示,而是分别在不同用户的手机中显示出不同的广告内容,这引发大量微信用户纷纷在朋友圈中晒出自己被推送了什么广告。据腾讯旗下的研究机构企鹅智酷表示,微信朋友圈广告即信息流(Feeds)广告,这种形式的广告与社交平台上好友发布的信息形式类似,融合在信息流中,以期降低对用户的骚扰度。
而今天清华网络的晨会上,大家也纷纷分享了一下自己收到了哪条广告,小编会后也刷了一下朋友圈,结果并没收到广告,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从下面可以找到答案。
在25日微信朋友圈广告正式上线的当天,关于微信广告的投放标准出现了数种猜测,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传闻称,微信朋友圈广告推送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后进行的精准营销,根据对用户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分析来决定投放何种广告。年收入100万以上,消费能力强,收到的是宝马广告;买不起iPhone 6但买得起小米的,收到的是Vivo的广告;连小米,甚至红米都买不起的,收到的便是可口可乐的广告。
不过,经过对多位网友进行采访统计后发现,上述传言并不可靠。例如,不少收到宝马广告的网友表示,自己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远未达到可以购买宝马车的水平;而数位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拥有私家车的好友则表示自己“未收到任何广告”。此外,经统计发现,使用iPhone手机的用户收到宝马广告的概率要远高于安卓手机用户,尽管不少iPhone用户同样称自己“很穷”,根本买不起宝马。而安卓手机用户收到Vivo和可口可乐广告概率则相对较高。
有网友在对微信朋友圈广告投放精准度提出质疑的同时,也认为腾讯此举是在给用户划分三六九等,区别对待。而更多网友则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中晒起了自己收到的广告。有网友调侃,晒微信广告已经成为一种“炫富手段”。接到宝马广告的自然而然成了“高富帅”或“白富美”,而接到Vivo或可口可乐广告的则暗自神伤。也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是“史上最划算广告”,因为经过朋友圈好友晒来晒去进行多次传播,传播效果要远超过广告主的最初预期。不过,也有网友对上述广告内容产生反感,称“看见可口可乐后的第一反应是打算以后只喝百事”。
公开报道显示,最早在2014年三季度,腾讯就对朋友圈广告收入进行过评估,评估结果是年收入为100亿元人民币左右。21日则出现了一份“企业名单”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称微信广告合作门槛500万起。此前微信官方表示,朋友圈广告目前没有开放投放,只是限量在个别优质品牌合作方中,未来将不断对商户进行拓展。对于各种版本的定价标准,微信方面称会参考同类型广告报价并结合朋友圈的社交传播效果来制定。
对于微信朋友圈广告一事用户争议很大,支持者认为,此举可为腾讯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是微信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反对者则担心此举会对个人造成骚扰,也使得微信朋友圈背离了创立的初衷,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微信的发展。但无论怎样,微信将目标瞄向拥有较高浏览量的朋友圈这座“钻石矿”,进行朋友圈广告信息流推广,无疑表明微信商业化更进一步。而微信朋友圈广告对于广告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广告本身的精准度、创意水平不足的话会遭吐槽,对品牌不利;无互动的话广告效果则会大打折扣。